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在国内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疫情催生的检测需求下,乘上高速发展的列车。此次半年报,各大ICL企业景气度仍然存在,仍然维持高增长的趋势。而且行业发展龙头公司的规模效应逐渐明显,头部公司在疫情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剧聚集效应。
市场更多的讨论在于,后疫情时代ICL企业的发展方向。虽然疫情的出现,加强了医疗机构和ICL企业的联系,尤其国内ICL渗透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由于国内外医疗体系不同,发达国家以小型医疗机构为患者流量入口,而这类医疗机构对ICL是天然的依赖。而国内情况正好相反,高等级的医院是患者主要的就诊地点。占国内医院总数8%的三级医院承担了医院端一半以上的诊疗量。而这一类大规模医院本身就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检测设备的购买以及人才引进,通常只会在部分检测项目上选择外包。在这样的医疗体系下国内ICL行业很难做到发达国家的渗透率水平。
基于国内的医疗体系以及ICL企业没有医保资质的前提下,ICL企业寻找更好的商业模式就成了远期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市场讨论的比较多主要是两种方向,一种是以金域医学(603882)为代表的借助规模优势,在检测业务上纵向发展,加码布局特检业务。此次半年报中,特检业务增速超市场预期,同时收入占比超过了普检业务,在毛利率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另一种是以迪安诊断(300244)为代表的向产业上下游延申,发展IVD产品和渠道,实现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化为ICL业务上就是对接院方的人脉网络,这对于其切入医院业务比较有优势,体现到财务数据上就是营收增速很快。
这两种发展方向在两大巨头的业绩上都有不俗的体现。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种ICL的商业模式在崭露头角。通过观察港股的ICL企业云康集团可以看到,他们主要的战略是与医联体共建诊断中心,通过与医联体的核心医院合作建立现场诊断中心的模式,将标准化的检测服务渗透到医联体各个分支机构。
医联体作为我国分级诊疗政策的重要抓手,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均参与医联体的建设。随着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的不断下沉,相比传统的ICL企业的业务模式,云康的模式不仅检测效率更高,同时前期投入金额也更小,并且拥有更高的毛利率。更主要的是能够长期和公立医疗机构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建诊断中心的模式有排他性质捆绑合作,一般会是5年以上,8-10年也有。这样牢牢掌握区域、增加粘性,意味着医联体业务会更加稳定持久。
目前云康的共建现场诊断中心数量已经达到350间,另外还有90个正在进行的医院的现场诊断中心项目,根据招商证券的预计,有望在22年下半年另新增超过100家中心,共建诊断中心数有望在22年年底达到约450-500家。数量上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也在不断突破。目前现场诊断中心已经遍布全国超过17个省份,说明医联体共建中心的模式已经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和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实际上这一点在业绩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现。上市前三年,云康医联体业务复合增长超过40%,此次半年报在新增75个共建诊断中心的情况下,医联体业务同比增长166.2%。随着未来共建诊断中心数量的进一步增多,招商证券预测云康在2021-23年间的共建诊断检测服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2%。说明医联体下的ICL商业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此外,今年国家大力推进LDT模式的发展。3月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对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体外诊断试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自行研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内使用。”云康共建诊断中心的形式也将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LDT模式的发展中,这对于云康这一类以共建诊断中心为主的ICL企业将会是重大利好。尤其今年主要的LDT试点的区域在广东,这将进一步加强云康和三级公立医院的联系,提升云康检测项目数量的增长。
总结来看,医联体共建诊断中心的模式更加符合我国的分级诊疗政策,相对传统第三方实验室的模式更是有回本周期快、毛利率更高、业务更加紧密等诸多亮点。相对金域和迪安的发展模式,医联体共建的模式也许更有机会突出重围。
(文章来源:同花顺财经)
Copyright 2023 Yunkang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59545号-6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