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自4月8日疫情发生以来,保住“绿码”、每天测核酸,成为广州封控区、管控区内群众的必备事项。
这几天,广州白云云康达安医学检验实验室(下称“白云云康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
尽管每天的核酸标本量增加了2至3倍,但核酸报告“出炉”的速度依旧不减,从样本送来实验室到检测数据上传,最快花费2小时10分。
“4月13日,我们达到这几日最高纪录,单日检测量最高达14万管。”白云云康实验室主任岳万里表示,这意味着该实验室完成140万人的核酸检测。
通宵达旦
最高检测量达平时近三倍
“4月8日,我们接到白云区的通知,正式开始了与病毒的赛跑。”白云云康实验室总经理陈志威说,今年2月,白云云康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马上便迎来“大考”。他们第一时间调度了约70台车辆,奔赴白云湖、棠景、同德等多条街道。
“疫情前,一天一般是4万至5万管;最近,每天是7万至10万管。”岳万里说,保证质量的同时要提高近一倍的检测数量,挑战不小。此时,该实验室的预警机制发挥了作用。
“目前实验室24小时不停歇,人不等机器、机器也不等人,保持高效率运作。”在白云云康实验室质量部负责人黄昭晖看来,保证效率,关键在于“人”“机”“料”。
在人员配备方面,该实验室目前增至82名专业人士、102个辅助人员以三班倒的形式保证人力充足。技术人员主要负责试剂分装、样本制备和扩增分析,辅助人员主要负责物料转运、标本拆包、信息录入等,各司其职。此外,机器和物料也第一时间保证供应充足。
岳万里介绍,截至4月19日中午12点,该实验室共检测出多例阳性,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他表示,检测并进行多试剂复核最终确认后,他们也会第一时间上报。
争分夺秒
最快2小时10分出结果
一份核酸报告的“出炉”,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每一个环节都需争分夺秒。
岳万里介绍,该实验室完成核酸检测,具体流程有需求预估、样本收样、样本核收、样本准备、样本加样、核酸提取、扩增上机、结果提交、结果审核、数据上传这些环节。
4月19日上午,白云云康实验室工作人员周旺才在同德街道横滘社区收集最新的核酸样本后,将其一路护送到实验室。采样标本在严密的包装下,经过专门的特殊通道,由接收人员登记、核对。紧接着,全方位消毒,准备进入检测环节。
黄昭晖介绍,核酸实验室里分为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基因扩增和产物分析区,每一个区域必须是独立分开不交叉,整个检测流程单向流动,不能反复。
在标本制备环节中,检验员需要一个个拧开盖子,用加样枪吸取标本进行核酸提取,“新冠病毒的核酸是包裹在蛋白质内部的RNA,需要破坏其外部蛋白结构,‘捉’到病毒RNA以备检测使用。”黄昭晖说,提取核酸的同时将标本的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以便对接健康码。
标本制备完成后,便会送入扩增区。“这是为了便于发现病毒。”黄昭晖解释说,由于样本中所含病毒核酸的量少到不足以被检测,所以需要让核酸不断复制扩增,这一过程被叫做核酸扩增。随着扩增程序运行,新冠核酸片段不断合成,所以仪器一旦启动扩增程序,就不能停下。
当标本信息核对无误,实验结果出来后,技术人员将把检测数据实时同步上传到粤核酸系统中。最终,呈现在大家手机上是一张“蓝码”:24小时阴性。
“从样本送来实验室到检测数据上传,最快花费2小时10分。”黄昭晖表示,以目前的仪器和试剂条件,这几乎是最快速度。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傅鹏 钟晓宇 刘珊
【摄影】石磊 徐昊
【剪辑】周鑫宇
Copyright 2023 Yunkang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59545号-6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